English 香港站
職位類型:
 


上班族:路上呵護肌膚全攻略
      作者:job853     來源: job853     發佈時間:12/19/2007 11:40:48 AM     流覽次數:4242
分享到:

上班族:路上呵護肌膚全攻略

無論你是開車、坐車一族,還是騎車、走路一族,在上班路上的肌膚保養可不能放松哦!特別是隨著氣溫的逐漸降低,你的肌膚還面臨著很多外來環境的“摧殘”。雖然你可以把脖子或是臉偷偷地藏在上衣領子里,可是那樣仍然阻止不了風兒和粉塵與肌膚的親密接觸。上班時間趕得是如此之緊,你是不是會忽略了在上班途中呵護好肌膚?

  騎車、走路一族

  名列這個隊伍里的上班一族們,你是否覺得一出門就讓肌膚與空氣親密接觸,肌膚就不會像溫室里的花朵那般經不起風吹日曬?心里有些洋洋得意了吧?其實不然,當你沒有保養好你的肌膚,從汽車旁邊、從有廢氣排出的工廠面前經過,那就更要小心了,說不準你肌膚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大氣污染較重的空氣里掙扎呢。所以在騎車或走路途中,還得提防以下“殺手”:

  A、空氣中的粉塵這是上班路上無法避免的“殺手”,在走路或騎車過程中,身體處于運動狀態,毛孔張開,此時更容易讓粉塵附著在臉上。如果清潔不徹底,毛孔會變得粗大,黑頭也會逐漸明顯。

  B、冷風更易刺激肌膚干燥的冷風吹在臉上,肌膚的水分也會跟著流失掉,所以肌膚也會變得很“渴”。伴著冷風的刺激,肌膚的溫度也急速降低,膚色變得發紫發青。

  C、早上趕時間,身體易出汗總是擔心會遲到,所以在路上免不了把腳步邁大點、把車蹬快點。可是這樣會不會讓身體出汗堵塞毛孔,造成肌膚酸堿失衡呢?答案是:會!

  D、唇色黯淡、干燥聰明的美眉一定會明白,當嘴唇在冷風中“沐浴”過后,水分會流失掉,血液循環也不流暢,所以嘴唇會因干燥而起小碎皮,唇色也會暗淡甚至烏黑。你總不想到了辦公室后,讓同事看到你不健康的唇色吧?

  應對招數

  1.出門前眼霜和保濕霜、唇膏一個都不能少,給肌膚加強保護。

  2.在路上如果感到臉冷,到了辦公室后,先用雙手拍打,促進血液循環,便于面色恢復紅潤。

  3.到辦公室后,趕快洗掉臉上的粉塵,小心黑頭肆虐。

  4.搽保濕霜,雙手按摩臉部,使其更快地滲透和吸收。

  開車、坐車一族

  很多開車或坐公交車上班的美眉,以為在溫暖的車里,肌膚就不會受到一點傷害。所以在車上,她們往往懶得照顧好肌膚,時間長了,肌膚就出現抵抗力減弱、缺水等一系列癥狀了。其實車上也隱藏著損傷肌膚的“隱形殺手”呢,讓我們揭開它們的真面目,還你的肌膚一個清白吧!

  A、車內干燥轉冷的空氣不至于讓你感到寒冷,因為你做到了以車代步,并且車上還配有暖氣。所以即使在匆忙的上班途中,你也一樣悠然自得。可是別忘了,肌膚在有暖氣的空間里更容易揮發掉水分,變得更干哦!

  B、空氣不流通由于車內開著暖氣,肌膚也呼吸不了新鮮空氣;加上空氣不流通,肌膚的通透性也有所降低,這可大大地不利于肌膚的血液循環,造成膚色晦暗。

  C、車內外溫差大如果你坐在公交車上,人多擁擠,當然不會感覺到冷;如果你開著自己的愛車,更是不會在意下車后肌膚一下子從溫室到大自然的懷抱所需要的承受力。要是你不注意保養,那你就有可能面對肌膚變得越來越脆弱的結局了。你想讓肌膚弱不禁風嗎?

  D、方向盤或扶手不干凈方向盤或公交車上的扶手,其實是細菌比較多的地方,當你的手接觸到它時,會不小心把細菌帶到手上。并且,手部用力太猛或老是摩擦,手心會起老繭,變得越來越粗糙和干燥了。哪里還能保證冬天過后,你還是那雙纖纖玉手?

  E、用手揉眼睛在車上也許你還沒調整過來自己睡眼蒙朧的狀態,所以在紅燈路口停下的時候,你往往會有用手揉眼睛或臉的習慣呢。那就趕快改掉吧!那樣不僅會把細菌帶到臉上,還會讓肌膚長細紋呢。

  應對招數

  1.上車前為肌膚補充足夠的水分,噴爽膚水和抹保濕霜,最好不要化濃妝。

  2.如果在途中你感覺肌膚緊繃,在紅燈路口停車時,抓緊時間往臉上噴保濕水。

  3.下車時別忘了抹點滋潤唇膏,以免唇部太干燥。

  4.在車上有時間的話,雙手互相按摩;下車到辦公室后馬上清洗雙手,搽護手霜。

 

網站主頁  |   人才求職  |   企業招聘  |   培訓頻道  |   新聞中心  |   Talk853.com  |   Bid853.com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鄭重聲明 :本網只提供公司和求職者之間一個網絡交流平臺,不涉及任何公司與求職者之間的勞務關係.
未經澳門人才網同意,不得轉載澳門人才網之所有招聘及相關信息
Copyright© 2005-2024  澳門人才網(www.Job85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顧問:麥興業大律師樓
Powered by 澳門長江網絡有限公司(互聯網服務牌照0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