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2
  • 1

惠東海龜保育成果豐

發佈時間:2025-4-19

來源:澳門日報 流覽次數:984

惠東海龜保育成果豐



夏中榮


保護區具海龜繁育天然優勢


媒體團參觀惠州海洋養殖產業


海龜繁育成果顯著

    人工繁育突破    放歸逾千幼龜

    惠東海龜保育成果豐

    【本報記者古楨輝惠州十八日電】在南海之濱的惠東大星山南麓,一片三面環山、形如月牙的海灣靜臥於波濤之間,這裡是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所在地,也是亞洲大陸架唯一的國家級海龜保護區。“同心築夢 · 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團今日踏訪該保護區,認識海龜生態保育成果。

    保護區有天然優勢

    “惠東縣港口區自古就是海龜產卵繁殖的天然場所,每年六至十月的繁殖季節,都有綠海龜洄游前來交配、產卵,當地人稱之為‘海龜灣'。”保護區管理局海龜保育中心主任夏中榮解釋這裡建立保護區的天然優勢。

    他表示,世界上現存海龜共七種,在中國海域棲息的就有綠海龜、玳瑁、蠵龜、太平洋麗龜和稜皮龜五種,在惠東周邊的水域都能發現。其中,種群數量以綠海龜最多。

    然而,隨着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展,以及受到天敵等威脅和較低的自然繁殖率影響,海龜數量急劇下降,開展保護工作刻不容緩。為此,惠州市二○一三年十二月出台規定,正式確立保護區的地理座標和七百多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帶。

    每年培育二千幼龜

    夏中榮介紹,二○一七年保護區率先突破人工繁育技術後,每年培育的小海龜已超過二千隻。“二○二三年我們放歸八百隻海龜,去年也有四百到五百隻,今年也計劃再放歸幾百隻。”通過衛星追蹤,保護區發現海龜的洄游路線堪稱“海洋馬拉松”:向北可達日本東京以南,向南延伸至菲律賓巴拉望,最長路線近一點四萬公里。

    科研合作網絡支撐起這一海洋保護奇蹟。據悉,中科院、廣東省農科院等機構的專家在此扎根,疾病防治、生態監測、衛星追蹤等技術形成立體保護網。同時,保護區通過社區共管破解難題:培訓漁民識別誤捕海龜、建立救治中心、推廣環保漁具。“現在漁民會主動送來誤捕的海龜進行救治,這就是最好的生態共識。”夏中榮說。

    今年適逢東江水供港六十周年,媒體團還專程參觀位於東江第二大支流西枝江上游的白盆珠水庫,該水庫於二○二二年十二月完成第一次加固工程竣工驗收,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一座大(一)型水庫,承擔着部分為香港供水的功能。 該水庫工程管理局調度科科長楊彪表示,經測算,去年枯水期,水庫完成了五千萬立方米的補水,為東江下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優質的水資源安全保障。

    海洋牧場育珍稀魚

    媒體團上午還參觀了集深海網箱養殖、海洋牧場、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實體企業——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據介紹,截至二○二三年十一月底,公司已累計投放不同規格金鮸魚、淺色黃姑魚四十多萬尾,南海大黃魚六萬多尾,完成建設觀光型加工車間和高值化加工產品的研發;開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唇魚的網箱野化養殖試驗,並投放二齡黃唇魚兩萬多尾,為下一步開展黃唇魚全人工繁殖及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礎。

  企業招聘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觸屏版  |  電腦版  |  Facebook  |  APP版

澳門人才網  -  澳門求職招聘首選網站